靠封面年入17亿 首富“包养”的杂志 被骗子盯上了?

全球富豪抢着上的《福布斯》,竟然穷到要卖身?

8月初,有媒体报道,《福布斯》正在寻求买家,要价至少为6.3亿美金。

在纸媒日渐衰落的今天,一家杂志社要卖36亿人民币,听起来有点贵,但放在《福布斯》身上,却显得理所当然。

要知道,在大众眼里《福布斯》就是有钱的象征,每个和《福布斯》沾边的人,都是亿万富翁。

上到国家总统、影视巨星,下到青年创业才俊,都把登上《福布斯》当成一种荣耀。

《福布斯》本身也是一个赚钱高手,一张封面就卖30万,2021年营收超过12亿,利润超过2.4亿元。

如此赚钱的《福布斯》为何急于卖身呢?

有网友认为,是近些年富豪榜上水分太大,越来越多爆雷跑路的骗子,拖垮了《福布斯》。

困于赚钱的《福布斯》,早已经真正变成了资本的工具。


穷小子创办的杂志,

封面成富豪必争之地

对于创业者而言,出名最快的方法,就是登上《福布斯》。

进了《福布斯》排行榜,就是有钱人的象征;如果能成为封面人物,那就是有钱+身份的象征。

在搜索栏里输入《福布斯》,你可以看到一部“创业成功简史”,为了这个荣誉,他们不惜花费几十万的费用。

如今是富豪必争之地的《福布斯》,创始人只是个穷小子。

20世纪初,伯蒂·福布斯因为家里孩子太多,连饭都吃不起了,就跑到美国来掘金,和很多人想从底层打拼不同,他一来就瞄准了富豪。

他先是包装自己,走进富豪圈子。

当伯蒂到达曼哈顿时,他拿出全部身家,买了一套高档西装,住进了纽约最豪华的华尔道夫-阿斯特酒店。

不仅如此,伯蒂还跑去商业泰斗经常聚会的酒吧,斥巨资租了一个柜子,只为能经常和富人聊天,从而拿到独家猛料。

这笔投资加上《商业日报》记者的身份,为他赢得了纽约社交界的入场券,也为他后期成立《福布斯》积累了人脉。

成立《福布斯》后,伯蒂又靠毒舌和挑衅富豪一战成名。

《福布斯》第一期杂志上,伯蒂写了一篇题为《败家子掌权──乔治·古德:美国财经企业的悲剧》的文章,文中充满 “目光短浅”、“败家子”等尖锐文字。

一看有效果,《福布斯》第二期,采访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人——标准石油公司大亨洛克菲勒。

稿子的内容也是极尽讽刺,过了没多久,标准石油公司就解体了。

打出名号之后,《福布斯》采访的人几乎后来都成了富豪大佬,像福特的创始人、可口可乐的创始人、迪士尼乐园创始人等。

因为这种商业洞察性,《福布斯》被誉为"美国经济的晴雨表"。

到了1972年,《福布斯》发行量超过62.5万份,干翻了《财富》。

为了对抗《财富》的世界500强榜单,《福布斯》推出了“福布斯400富豪”,抓住民众的窥私欲,向老百姓展示富豪的钱。

这波操作反响巨大,1982年8月26日,《福布斯》只是向媒体提前公布长达50页的富豪排名,杂志几个小时就被疯抢一空。

之后福布斯以榜单在全球闻名,有1.5亿粉丝,各界名流都以上福布斯排行榜为荣。

据说,一位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乘飞机出国时忘了带护照,恰巧他的照片刊登在《福布斯》的封面上,情急之下他拿这本杂志当身份证明,居然通过了海关。


搞定全球有钱人后,赚钱却成了难题

除了给富豪带来名声,《福布斯》最擅长的还是从富豪手里赚钱。

1973年,《福布斯》的第二代掌门马尔科姆,花了13万美元定制了一个超大热气球,上面印上“《福布斯》——资本家的利器”几个大字。

老总马尔科姆为了打广告,直接乘热气球横跨美国,彻底虏获了当时美国资本家的心。

为了搞定全球有钱人,《福布斯》还把自己逼成了派对高手。

《福布斯》创刊70周年的时候,马尔科姆在自己的私人豪宅里举办晚宴,邀请了上千个富豪,仅现场乐队就花了十万美元,宴会持续了6个小时。

你以为这仅仅是场宴会吗?

参加这场宴会的条件是,在《福布斯》70周年的纪念刊上做广告,仅这一期他们就赚了1000万美元。

马尔科姆70岁生日,又在豪宅摆了一场气势更大的晚宴。这场宴会他们请了600位肚皮舞娘,200位北非柏柏尔骑士,光接送宾客就动用了三架飞机。

为了举办富豪派对,马尔科姆还买了一艘名叫“高地人”的豪华游艇,经常举办盛大宴会,宾客都是大公司的CEO和各界名流,从纽约港一直开到西点军校。

这艘游艇,堪称《福布斯》的移动广告牌,《洛杉矶时报》就曾评论道:《财富》有权威,《商业周刊》有活力,而《福布斯》有游艇。

和财神爷搞好关系后,《福布斯》的广告费也水涨船高,当时,《福布斯》广告黑白页费用约为3.4万美元,彩色页约为5.1万美元,仅广告一项就能赚上亿美元。

靠着和顶级富豪交朋友,《福布斯》可以称得上全球最会赚钱的杂志。

但最近十年,纸媒越来越难,不少杂志都被迫卖身,《华盛顿邮报》旗下的《新闻周刊》甚至以1美元贱卖。

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,《福布斯》赚钱也不容易。

其困难程度,从它越来越多的榜单,和越来越低的标准中,可见一斑。

以诟病最多的“30 under 30”榜单为例,这个榜单最有名的是孙宇晨,2015年他因为创业成绩入选,2017年又继续入榜。

即使底线降得再低,《福布斯》赚钱还是难,有人觉得超2亿美元的营收不少了。

相比于2013年,福布斯的营收为2.6亿美元,如今的收入可以说是被降维打击。

一本自身都赚钱难的杂志,如何成为让资本家信任的工具?


惨遭两次卖身的《福布斯》,是被骗子耽误了吗?

这次《福布斯》卖身,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“骗子”肆虐。

确实,这些年,大家见到《福布斯》的频率越来越高,但榜单上人的知名度却越来越低。

尤其是在金融和经济板块,更是成了骗子和爆雷的重灾区。


虽然骗子的影响很大,但这并不是《福布斯》卖身的真正原因。

事实上,这已经是《福布斯》第二次卖身了。

早在2014年,福布斯家族就以4.75亿美元的价格,出售了80%的股份,而买主是香港的本汇鲸媒体投资公司。

福布斯中国的公司,由2015年成立的福布斯传媒香港有限公司百分百持股。

这就意味着,早在8年前,《福布斯》就在中国人手里了。

卖身之后,福布斯家族保留了20%的股份,也仍然是杂志的主编,但此时的《福布斯》早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福布斯了。

过去,为核对数据准确,福布斯历来有专门的“核实”部门,一道道严格的程序为编辑记者的文章把关。

在业界还有个故事,当时福布斯预估《读者文摘》老板的总资产是5亿美元,打电话打到他办公室核对时,他们老板坚持说总资产只有2亿美元。

为此,当时《福布斯》的老总直接说:“我出价2.5亿美元买下《读者文摘》,他们干不干?”

这个故事的真伪不得而知,但可见当时对榜单的严谨程度。

现在的榜单有多水?

在2017年的under榜单上,精英们还只有300人,但到了2018年,直接翻了一倍,足足有600个人。

之所以人越来越多,是因为这个榜单就是为了赚钱而生的。

只要在公众号上报名填张表格,交几万元就有可能上榜,无形中降低了入围门槛。

福布斯精英榜负责人,却在采访时对精英们的评价说,“他们可能是下一位扎克伯格或马云,未来不可限量。”

除了榜单,福布斯还把内容生产外包给业余写手。

有外媒报道,福布斯只有40名全职记者,但是有1200名作者,每天可以生产约400篇内容。其中400名是“付酬的自由撰稿人”,他们只需要每月发布文章5次,并要与文后网友的评论互动。

这种模式用得久了,必然会稀释内容质量。

过去,福布斯在追求“标新立异”推销技巧的同时,同样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重视新闻报道本身。

但现在福布斯网站上,阅读最多的文章居然会是,“你不该吃的6大维生素”之类的文章。

虽然能增加点击量和参与度,早已失去了过去福布斯做商业晴雨表的初心。

结语:

1917年《福布斯》榜上的前一百名企业,如今只剩下通用和AT&T两家。

1967到2017,在这50年中《福布斯》最大的百名企业中,也只有IBM、可口可乐、波音、美国银行、强生等9家企业存活。

有百年历史的《福布斯》,见证了商业的兴衰,也成为其中的一员。

福布斯的含金量下降,除了骗子们,更多的是自己注水。

难以让富豪们买单的《福布斯》,卖身也不是那么容易。

推荐阅读